專訪黃渤:《風平浪靜》首擔監制 直戳新導演痛點
1905電影網專稿 采訪休息間隙,黃渤一直在擺弄他的智能手表,他想把“風平浪靜”四字變成表帶LED上的圖案。這一次,他更像是一個推銷員,極力通過各種細節,向大家推薦他監制的新作《風平浪靜》。
這是他第一部作為監制的電影作品,但他并沒有以任何表演方式出現在其中。即便如此,這部電影的每次放映活動,他都會到現場支持,為導演李霄峰站臺,不斷向觀眾和媒體講述這部電影的臺前幕后。
同時,他也借著這部電影,向更多想做電影導演的新人,推銷自己的“HB+U新導演計劃”。《風平浪靜》則是這個計劃里的第二部作品,前一部是《被光抓走的人》。
黃渤起初的設想很明確,這個計劃就打造10部類型片。只不過,目前的推進情況比他預期的要慢,原本計劃只用3年,但如今4年過去了,第四部作品仍在尋找。
“年輕的創作者可能骨子里面都會有一些傲氣,也有執著的藝術態度,有的事要說通很難。”黃渤給這幾年的無果找到了某種癥結。他不再那么逼自己去完成“3年10部”這個任務。
畢竟,好作品都需要慢慢磨。
Part.I
《風平浪靜》磨了3年。
黃渤和導演李霄峰第一次交流是2017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。那一年,黃渤拿下了金爵獎最佳男演員,自己的導演處女作《一出好戲》進入開機倒計時,而李霄峰的第二部長片電影作品《灰燼重生》(原名《追·蹤》)片花內容首次在創投單元曝光。
后來,李霄峰請黃渤去工作室看完了《灰燼重生》的成片,結束之后,電影人的默契碰到了一起,覺得未來有機會可以合作。
機會如同緣分一樣,遇見了就能成,但如果遲遲沒有碰到的話,可能只會成為一張空頭支票。
同年11月,李霄峰和頓河帶著這部當時還叫《重回西園碼頭》的項目參加了某個電影創投大會,黃渤則是創投的決選評審之一。這個項目最后雖然沒有獲得相應的獎項,卻為兩人的合作,帶來了機會。
黃渤當即決定把這部作品放進“HB+U新導演計劃”中。
有位前輩導演曾經和李霄峰說過,“一個電影導演只有拍了三部電影之后,才有資格講自己是導演”。而《風平浪靜》作為他的第三部作品,也成為了他的關鍵。
李霄峰過去的兩部作品口碑兩極,觀眾普遍不太買賬,影評人們則非常喜歡。可見,作為導演,他的手法并沒有多大的問題,但對于市場落地,作品可能還欠缺了一些觀眾緣。
那么,黃渤又能為這部作品做些什么呢?
李霄峰考慮過讓他出演其中的一個角色,可是劇本里并沒有太合適的角色。大伙兒想來想去,黃渤不如以監制的方式參與,能更好地組建整個電影盤,以及他也可以從更市場、更客觀的角度出發,提出相應的問題,讓整個故事變得更接地氣。
最終,《風平浪靜》成了,走過了一輪電影節之后,豆瓣口碑7.4分,遠在前兩部作品評分之上,而在評論中,不少觀眾都發現,李霄峰這一次懂得面對大眾市場做創作了。
Part.II
《風平浪靜》是“HB+U新導演計劃”中,第二部和觀眾見面的作品,但實際上,它是官宣的第三部。
早在2018年8月,《怒水西流》開機,當時網上所有的新聞標題打著“黃渤‘HB+U’計劃首部電影”。但兩年過去了,這部電影仍未有過多的信息。
黃渤也逐漸在這些作品的創作中,發現在實際操作中,總是會遇到很多前期難以預估的問題。這些問題的存在讓他對“HB+U新導演計劃”有了新的認識。
在過去幾年中,他和團隊期待能看到好的作品,會主動去創投看,也有周邊好友的推薦,更有新導演自薦。作品項目案件的PPT見了很多,但是真正能進入推進執行階段之后,遠比想象中難。
在不斷碰壁中,黃渤慢慢意識到,原本“3年做10部”的計劃并不切合實際。如今,他想開了,“我也不是電影制片廠,真的沒必要逼迫自己,還是要找到好的方式才行。”
在這幾年和新導演的接觸中,他發現“年輕的創作者可能骨子里面都會有一些傲氣,也有一些執著的藝術態度,有的事要說通很難。”
誠然,很多人的電影夢是純粹的。
在這個電影市場里,新導演扶持計劃有很多,想做導演的人也很多。我們時常能在各大影展上遇到有電影夢的人,學生們抱著赤子心,不斷詢問周邊的人如何才能有機會入行;那些畢業的人則捧著自己的夢想,向各種人遞交自己的本子。
但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最終只能活在電影夢里。
“現在的技術手段有很多,拍一個短片要比過去簡單。大家有夢就可以去做,去嘗試。”我們把這個殘忍的現實拋給了黃渤,他給出了自己的建議。“只要自己有錢,都能往里面投,但別糟蹋別人的錢,要心存善念。”
“所以對你而言,即便是新導演,還是要對市場和資方負責。”我們反問他。
“我們不能按照成熟導演的水準去要求新導演,但是市場可不管,觀眾只是針對自己買的票價是一樣的。我希望新導演在前幾部片子里,能把自己的世界先拓寬,讓自己有更大的話語權之后,再去展現自己的表達欲。”
Part.III
犀利、狠且真實,黃渤足有資格來談這段話。
黃渤的電影路從無到有,一直繞不開新導演們。他的第一部作品就是管虎的電視電影《上車,走吧》,后來又陸陸續續演了對方執導的《黑洞》《生存之民工》等作品。
那一年,黃渤已經30歲了,但他并沒有真正在電影圈“而立”。
因為《生存之民工》的演出,他被人看中,叫去了重慶的一個劇組,那會兒黃渤還不知道,這部被他當作學生作品的電影,會成為他的人生轉折點。
那部電影就是《瘋狂的石頭》,導演寧浩的第一部院線電影,也是劉德華發起的“亞洲新星導”計劃中的項目之一。
最終,電影成就了寧浩,也火了黃渤,讓他后續接到了一系列的喜劇劇本——《大電影之數百億》《功夫灌籃》《愛情呼叫轉移2》。
新導演的不易,以及新導演成為成熟導演后的資源,他看得太明白了。所以即便是演員出身,黃渤從一開始就沒想過做新演員或者新編劇之類的計劃。
“一個導演的成功,他能帶起整個團隊的,包括編劇、攝影、美術等等的小伙伴。你看寧浩一開始就合作的攝影師杜杰,現在已經是業內很成熟的大攝影師;或者是管虎還是新導演時就合作的林木,如今是非常出色的電影美術師。”
誠然,我們能發現在他的導演處女作中,也多是他過去常合作的電影人。包括去把這個計劃變成現實,“有時候仍要拉下臉請人來幫助。”當初計劃啟動發布會上,他就找來了老友江志強、寧浩和周迅來坐鎮。
或許對他而言,“HB+U新導演計劃”更像是他反哺電影圈的行為。
Part.IV
HB+U新導演計劃,旨在做類型片。
即便如此,他沒有對“類型片”做出很強的限定。即便《被光抓走的人》不少觀眾看來,只算是一部文藝片。
但黃渤定義,“它也是一個類型,其實它的主旨跟以往的都不太相同,它用了一個奇幻的強設定,把人們推到一個及至尷尬的一個角度上,對于情感的另外一個緯度的討論”。
或許就像是他所說的,他和導演們的審美是有契合度的。
當初,董潤年拿著《被光抓走的人》的劇本和黃渤聊,聊到興奮的地方,他主動提出了能不能讓這部電影加入到這個計劃中。
在他看來,黃渤的這個計劃一方面能幫助到他的創作,同時也是“品質”的認可。兩人的默契也成就了這部作品。
如今,《風平浪靜》和觀眾見面的時候,“HB+U新導演計劃”logo再次出現在電影片頭,董潤年帶著點自夸的話語,“有這個片頭,就知道這是一部好電影。”
這個計劃接來下還會有什么作品呢?
黃渤也不知道,目前找到他的作品里,懸疑題材有很多,“挺難的,觀眾對懸疑要求比其他類型要苛刻很多。”
他還是希望能再多一些喜劇和奇幻類型的作品,以及像《被光抓走的人》那樣的情感題材也可以再多點。
黃渤在等,觀眾們也在等。我們愿意把這份等待交給他,就像很多新導演愿意把項目交給他一樣,那是他和觀眾的品味碰撞。
就像徐崢在首映禮上,說出的那句好友之間才有的調侃,“真沒想到黃渤品味這么好!”
[1905電影網]獨家原創稿件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,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