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部8.5分韓劇,后勁極大!
本文作者是撰稿人@Nico
用電影捅破生活最后一層窗戶紙
生兒育女,是很多人必經的人生階段。
然而,圍繞生育話題展開的影視作品,在我國卻幾近空白。
滿打滿算,只能想到一部紀錄片《生門》。
大多數時候,我們只能依靠網絡,去近距離接觸一些明星產婦的情緒。
比如,之前GAI的老婆王斯曾因喂奶被家人圍觀而崩潰大哭。
這種感覺,讓她感覺很不舒服:“覺得自己很像動物,在動物園里被觀看。”
此外,SHE的Ella前些天也公開了自己的生產過程。
視頻中的她,不時發出痛苦的呻吟,難受到睜不開眼。
周圍的一眾好友,或加油打氣,或默默流淚。
視頻一經公開,便立刻火上熱搜,掀起了一場與生育有關的大討論。
盡管備受折磨,但評論區依然有網友認為:“這已經是最美好的生產過程了。”
最美好的生產過程尚且如此,那不美好的生產過程又該是怎樣一番景象?
針對這個問題,一部豆瓣8.5分韓劇給出了答案——
《產后調理院》
?????
《產后調理院》是韓國tvN電視臺新近推出的月火劇。
該劇以喜劇的方式,講述了一個42歲的高齡產婦,從生育到產后調養,生理和心理所遭遇的各種轉變。
題材新穎的它,在很大程度上填補了生育題材的空白。
為了凸顯質感,該劇專門邀請了兩位電影咖助陣——
女主角嚴志媛,曾在電影《素媛》中飾演母親美熙一角。
在《寄生蟲》中飾演保姆的張慧珍,在劇中飾演產后調理院的院長。
有她們二人助陣,這部劇基本上已經穩了一半!
女主吳賢珍(嚴志媛 飾),是一個“狠人”。
無論是讀書學習,還是職場打拼,她一直走在所有人的前面。
多年以來,她沒有一天睡過4小時以上。
就這樣,她一路過關斬將,成為了公司里最年輕的女性常務。
晉升常務的同一天,她人生迎來了另一件喜事——她懷孕了。
可是,聽聞這件喜事之后,她卻絲毫開心不起來。
向來以工作為重的她,即便身懷六甲,仍全力以赴地奔波在工作一線:
要么挺著大肚子熬夜工作,要么疾速飆車去攔截客戶。
談判過程中,賢珍的羊水突然破了。
眾目睽睽下,賢珍淡定地撥打電話,要求救護車前來接送。
看上去簡直就是大寫的“硬核”!
盡管賢珍在外人面前淡定無比,但在生產面前,她還是不由自主地敗下陣來。
《請回答1988》里,曾經有過一句很出圈的臺詞。
當時,德善爸爸語重心長的對德善說:“爸爸我,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。爸爸也是頭一次當爸爸。”
將這句話放在賢珍身上,同樣毫不違和。
初為人母的她,和德善爸爸一樣,也經歷著很多手足無措的難題。
別的不說,光是生育過程,就已經讓她倍感煎熬。
為了還原產婦分娩的全過程,該劇特地將生育分為四個階段,從而事無巨細地表現出來。
第一階段:產婦被灌腸、剃毛,毫無尊嚴可講。
第二階段:賢珍不但要體會開指的痛苦,還要被醫生當作生產工具給學生上課。
第三階段:打過無痛針之后,痛苦消退,產婦的情緒逐漸趨于穩定。
第四階段:這一時期,是分娩的緊要關頭,產婦需面臨全身心的痛苦折磨。
那感覺,就像是被一大群遷徙的動物不斷地碾壓全身。
九死一生之后,身為高齡產婦的賢珍,順利產下了兒子。
這時候,《產后調理院》沒有高調地弘揚母愛,而是呼應情境,說出了賢珍的內心OS:
“怎么這么紅啊?他好看嗎?第一眼見到孩子的感覺,跟預想的差太多。”
第二天,賢珍再次醒來,只感覺四肢酸痛,手腳乏力。
口干舌燥的她,呢喃著想要喝水。
可身邊的幾個大人,注意力卻全都集中在新生兒身上。
丈夫說賢珍生的辛苦,結果婆婆卻直接搶白:“哎呦!辛苦什么啊?再怎么辛苦啊,只要看到孩子的臉,就會忘卻一切,那就是媽媽啦!”
只有賢珍的媽媽,惦記著女兒的辛苦。
她百感交集地走進病房,感嘆女兒的九死一生,并用浸濕的毛巾滋潤了賢珍干裂的嘴唇。
只此一個舉動,就帶出了婆婆和親媽的巨大差異。
不過,對賢珍來說,生產過程只是考驗的開始。
真正的好戲,還在后面——產后調理院。
進入產后調理院的她,正式將觀眾帶入了一個千奇百怪的育嬰世界。
一系列紛繁復雜的產后矛盾,隨之拉開序幕……
在產后調理院里,潛藏著一個隱形的階級世界。
和《雪國列車》一樣,這里的媽媽也分三六九等。
劃分等級的唯一依據,是母親對孩子的投入程度。
頭等艙的母親,是生育多胎、堅持母乳、經驗豐富,把家庭照顧的井井有條的全職太太。
吊車尾的母親,是高齡產婦、職業女性,對哺乳與養育孩子毫無經驗的新手媽媽。
而女主賢珍,便正是最末尾的那一類人。
此外,在這所調理院里,還存在著不同思想的碰撞與交鋒:
全職媽媽VS職業女性,母乳喂養VS奶粉喂養。
職業女性和全職媽媽之間,有著渾然天成的溝通障礙——
職業女性認為全職媽媽依附男性,沒有自我;全職媽媽認為職業女性冷漠孤傲,沒有責任心。
置身同一個屋檐下的她們,將會摩擦出怎樣的火花?
小萬這里就先不劇透了。
值得一提的是,雖然《產后調理院》聚焦了產婦難言的苦難,但它卻并沒有將它拍的沉重壓抑、苦大仇深。
而是用喜劇化的手法,故作輕松的傳遞出初為人母的脆弱和迷茫。
很多電影橋段,都被它信手捏來,做出了生動有趣的調侃、整蠱。
比如,生產過程中,吳賢珍心臟驟停,看到地獄使者朝自己招手。
她隨地獄使者同乘一船,離岸邊漸行漸遠。
結果,行至半路,賢珍突然將地獄使者推下船,自己搶過船槳拼命地劃回活人的世界。
這段劇情,顯然調侃了《與神同行》。
孩子出生后,賢珍和丈夫抱著新生兒出院。
草木皆兵的兩人,在醫院上演了一場大逃亡。
生怕周邊世界對孩子造成傷害:打噴嚏的人、端不穩的熱水、封閉的電梯……
愣是在緊張躲避中,拍出了《釜山行》的既視感。
類似這樣的喜感情節,在劇中還有很多。
它們的出現,不但消解了該劇的嚴肅性,而且還春風化雨般的帶出了該劇的核心議題——號召社會關注孕媽的身心健康。
生育后,女性的存在價值,被消減到了最低。
調理院里,她們互相打招呼,稱呼的不是各自的名字,而是誰誰誰的媽媽。
孕媽的名字、職業、學歷,統統變得不值一提。
而《產后調理院》真正要強調的,便正是女性本身的存在意義。
它意在告訴觀眾,在擁有媽媽這個身份之前,她首先應該是她自己。
母親也好,妻子也好,女兒也好,不管女性擁有怎樣的身份,它都應該能容得下一個“自我”。
對女性朋友來說,“為母則剛”其實是一種偏見——
為孩子犧牲掉自我,是身為人母的一種責任。
每個母親,都不該被這種既定思維束縛住自己。
母親與孩子,應該是相互成就的關系。
而不應該是犧牲一個,成全另一個的關系。
畢竟,一個新生命的到來,為的并不是分走愛,而是增加愛。
注:本文部分圖片來源于豆瓣及網絡,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系我們。